近年来,越城区委统战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依托鲁迅文化底蕴与区域协作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越城特色的民族团结新路径。
以文化融合培育“石榴籽”情谊
一是打造?“鲁迅文化+”研学工程。深挖鲁迅文化、宋韵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基因,以研学、节庆、文创为载体,实现“文化认同”到“情感共鸣”的升华。?依托鲁迅故里、百草园等文化地标,开发“跟着课本游绍兴”等精品研学路线,串联三味书屋实景课堂、民族非遗手作体验等项目,吸引新疆、四川等地学生参与跨地域研学夏令营。
二是深化?“跨域共学”教育协作。越城区自2014年起与新疆阿瓦提县开展文化与教育交流,以“智力援助”为主要方式,着力从学校文化建构、教师队伍培育、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帮助结对学校形成良性的“造血机制”。组建“鲁迅班”,开展云端同步课堂,派出骨干教师70余人次。
三是发起?“书信传情”品牌活动。开展“绍阿云端书信手拉手活动”项目,通过互赠手绘明信片、共读一封信等活动,促进两地学生情感互通,累计有10个班级、868名学生成为“手拉手的好朋友”。
以社区融合铸牢“共同体”根基
一是建立?“一网统管”服务机制。搭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开辟“石榴红”家园、共富基地、工作室等民族团结主题阵地23个,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2个,“石榴红”宣讲团7个,“石榴红”服务队9支,授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8处,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创新“共驻共建”新模式。构建“党委引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常态化活动、精准化服务,破解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难题。引导社区发挥“联建+”优势,携手共建单位共驻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明共建,开放“台门党校”公益课堂、文化沙龙、技能培训等活动,覆盖各民族群众4.6万人次,推动各族居民从“空间相邻”向“心灵相通”转变。
三是?开展“民族共富”赋能行动。建立“石榴红·共富空间”,创新以“助”代“租”模式,扶持各民族群众创业就业,招引创业企业和服务机构50余家入驻民族共富阵地,其中少数民族创业项目12个。通过精准滴灌型服务,2024年度,越城区和融指数测评分达到87分,切实增强了各民族群众满意度、归属感和幸福感。
以文旅融合架设“交往桥”快道
一是发布?“铸共”示范带。依托地标优势,在大禹陵建立“之江同心·越地石榴红主题公园”,在府山公园建立越城区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培育鲁迅纪念馆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单位的品牌阵地为载体,建成并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2条。成功打造了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塔山街道办事处等各类型创建样板,实现全区13个镇街全覆盖,其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家、省级7家,市级11家,区级49家。
二是推出?“讲解员提质”工程。召开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讲解员风采集中展示活动,培育了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阐释生动、中华民族“三交”讲解到位的讲解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解说词体系,生动阐释越地文化中的民族交融故事。
三是实行?“节庆+”品牌营销?。创新推出“民族嘉年华”主题活动,举办“宋韵国潮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通过汉服巡游、民族音乐会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群体壁垒,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持续加强东西部协作、城乡互动和线上线下融合,形成各民族“交往常态化、交流项目化、交融生活化”的生动局面。